精华书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北宋小商户 > 第一百九十九章 春闱大笔

第一百九十九章 春闱大笔(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尽管很珍惜时间,然而时间却仍旧过得飞快,转眼十余日过去,轰轰烈烈的科举考试终于拉开帷幕。

史书记载,宋朝初期虽然还处在南征北伐的半战争状态,但赵匡胤对开科取士却没有丝毫懈怠,建国当年便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录取了足足一十九名青年俊才!

此后数年,秉承以文治国方针的赵老大更是年年举行科举,且每年科举的录取人数,达十人之多,即便是最少的那一年,也足足录取了六人。

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万里挑一,给了天下读书人一个极好的晋升门路,极受天下士子们的拥戴。

这一点,也可以从今年科举的火爆场面中可见一二,考场内人头攒动,达四百人之多……

不像明清时期的科举,需要把人关到小号房里,也没有糊名这回事。

宋初的科举,极为人性化,就在礼部专门设置的考场内进行,全开放式无隔间,一人一桌一凳。

不用带蜡烛,不用带馒头,白天考完,晚上回家,第二天继续。

每个人都会在考试之前从礼部领来准考证,写明家庭情况、年龄、籍贯及参加科举的次数。

入考场之前,凭准考证领座次表,凭着这座次表找到自己的座位,依次就座。

知举官将试题写出来之后,考生如果对题目有疑问,还可以向出题人提出,出题人则须详细解答。

因此,作为本次科举数学卷的出题人王浩,也被老徐稀里糊涂的请到了考场。

科举考试一共分为四场,第一场考诗赋,第二场试论,第三场试策,第四场试帖经。

大致可以分为进士科与明经科两大类。

以进士科入仕者,以后基本就是按国家栋梁的原则晋升,说白了就是能做大官。

以明经科入仕者,以后一般也就能当个公务员,属于真正干活的那一类,很难爬到权利层。

科举考试以先诗赋、后策论的原则进行分场的,以分场定去留,采取分场淘汰制方法,淘汰制……淘汰……

王浩刚刚得知这个考试规则之后,心中好一阵的腹诽,这科举制度,也太不科学了吧。

竟然选用淘汰制,而且是把最没有鸟用的诗赋排在了第一位!

因此,自己历经了“千难万难”才被作为附加科加进去的数科,也理所当然的被排在了最后一位。

这他娘的还搞个球!

看来之前没有向老徐打听打听这宋初的科举制度,乃是一个大大的失策呀。

不过即便如此,这宋初的科举制度比之隋唐时期,还是有了很大的进步的。

取士不问家世,限制势家与孤寒竞进,严防考官营私,考生作弊,全凭经义、诗赋、策论取士,个人的知识才能,取代了门第血统。

由此可见,赵老大的创新精神,还是值得表扬一下的,尤其是在前两年,因为一次科场舞弊案,在省试之后又增加了一道殿试。

这就是之后千年科举中所谓金榜状元的雏形了。

只是这新增加的殿试也比较草率,考试内容仅仅只是写两篇诗赋而已。

王浩以为,以当前这种科举制度,凭着自己这一手文抄公的功夫,若能进得去殿试,那拿个状元的名头,应该是十拿九稳的。

哐哐哐三生啰响,大宋开宝十年的春闱科举正式拉开帷幕。

这显然已经不是原来历史中出现过的那一次科举了,不过这都无所谓。

原本历史上太平兴国二年的这次科举中出现过哪些名人,王浩大概也就知道个球。

况且名人名人,讲究的还是一个时势造英雄,因为自己的出现,可能会埋没了原本历史中出现的那些名人。

但也可能因为自己的出现,从而造出更多的名人,也未可知。

难道不是嘛……

北宋小商户 p

p北宋小商户 59016dexhtlp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