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改良旧犁(1 / 2)
在传授了张里百姓们制造打禾机的技术以及对他们进行了一天的指导之后,接下来的事情张然没有继续参与下去。
对于张然来说,能够把方法教给张里的百姓们已经算是非常慷慨了,至于能不能用好,用成什么样子,那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了。张然又不是保姆,没必要事事关心,事事掺和一脚,能够把握住大方向或者有人上门请教的时候,指导他们一下就够了。
更何况,张然自己家还有一大堆事情还没有忙完呢!
考虑到现在不过才九月中旬,天气还未彻底转冷,张然计划最好赶在入冬之前,将自己的地给翻一翻,抓住时机抢种一波宿麦冬小麦。
自从这面粉以及面点的制作之法传遍了关中大地之后,这麦子的价格是应声上涨,大有直追粟米之势。
究其原因,主要还是因为面粉的出现,改变了人们以往食用小麦的方式,让原本无人问津的麦子价值大大增加了。再加上在面粉出现之前,关中百姓不喜种麦,多以种植粟以及菽为主,以至于关中本地的麦子产量很低。需要从关东运送才能满足越来越旺盛的面粉需求,这样以来麦子的价格自然一路水涨船高。
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上涨,已经渐渐开始有了挤压张然家食肆利润的苗头,所以为了避免利润都被中间商赚走,张然打算将推广宿麦种植的事情提上日程。
不过,现在的耕种方式太过落后,基本全靠人力来耕种,耗费的时间太长了,比如说今年的春耕,前前后后足足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若是以当下的耕种方式来种植宿麦,怕是还未将宿麦种子播撒进田里,就要入冬了。
所以,在开始种植宿麦之前,张然先琢磨对自家的犁进行改进,提高一下耕种的速度才行。
犁这种东西,很早以前就有,最初名为“耒耜“,是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孟子滕公上:“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将犁头与耒耜分开,犁开始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名。不过,早期的犁,只有犁头和扶手,形制非常的简陋。
而张然家的犁,就是初期的犁这种。它基本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结构为木质,只有在底部的位置安装了一个巴掌大小V字型的铁质犁头用以翻地。
这种犁不但用起来非常之费力,而且犁地的效果也十分的差,仅仅比耒耜稍微好上那么一点点。
据张然所知,往常年份若是用这种犁来翻地,在没有牲口,紧靠人力的情况下,两人一天最多也就能犁一两亩地而已。若是家里有牛或者毛驴之类的牲口,速度也不过稍微快了一些,但最多一天也就犁三四亩而已。
对于张然来说,如此缓慢的速度,简直就是不能容忍的。若是采用现有的方法来犁地,那么等他家的地犁好了,再种上麦子,那什么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若是想在冬天到来之前,自家所有的田里都种上麦子,那么张然就必须将现有的犁进行一番改进才行。
至于改进的方法,张然目前已经有了一些头绪,他打算按照后世农村经常使用的曲辕犁为模板,结合实际情况对现有的犁进行初步的改进。
首先,张然在犁头的后方位置加装了一块犁壁,这样一来,在用犁翻地的时候,翻出的土就会被犁壁打碎并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也增加犁翻地的面积。
其次,张然还在犁的底部加装了一条长条状的木质犁底,以增加犁的稳定性,并且有了犁底之后,犁就可以向前滑行,速度更快,也更轻便。
最后,又在犁辕的头部位置,打了一个孔,用短木棍以及绳索做了一个三角形的犁盘,增加了犁的转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