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货源货源(2 / 2)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用这句话来表述朱世寿和马丽娟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发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由于人们的思想都还停留在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时期,“发家致富”的口号尽管已经是社会上喊得响当当了,但真正能够发家致富的,毕竟还是少之又少。因此,朱世寿买了车后,能够运输东西的地方也还不多,主要还就是在县城里跑,帮一些单位拉一些东西。在农村,基本上没有东西可拉。如此一来,朱世寿感觉得好象挣钱还不如原来从镇上倒菜到县城里去卖靠得住。朱世寿刚开始算的,如果每天能够跑一两趟从龙台到县城那样运输,每个月至少挣四五百块钱的想法破灭了,相反,有时候,一天都没有东西拉,自己还得在龙台镇和县城之间空跑。空跑不说,车是要烧油的,要烧油就要钱,如果没有拉到货却在路上来回地跑,那车烧油也就是烧钱。因此,刚开始一段时间,朱世寿每天为能够拉到货而发愁,他甚至怀疑自己花那么多钱买车是不是一个错误。但买已买了,又不可能退回去,也不可能放置不用,就只好每天到处打听哪里可以拉到东西,有时候哪怕是半车货也拉。
朱世寿买了汽车以后,原来的自行车就很少用了,他把自行车拿给兄弟朱世喜,让朱世喜学会骑。但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因为还没有找到稳定的货源,所以他还是时不时骑自行车到镇上去收购蔬菜到县城去卖或是到一些村庄去收废品。
汽车刚买来时,朱世寿不愿意让生产队的人知道,因此多数时间是把汽车停在镇上他哥哥的厂里,自己仍骑自行车回家,但时间一长,难免要把车开到梁家坝,因此,慢慢地,周围的人也就都知道朱家的老二买了一辆汽车。一时间,这几乎成了梁家坝乃至柏林公社的一大新闻。
作为农民,在梁家坝,买第一辆自行车的,是朱世寿,现在第一个买汽车的,又是朱世寿,人们不知道朱家到底有多少钱。当朱世寿第一次把车开到柏林公社停在公社的院坝里时,汽车周围就围满了人,人们在好奇地看着这种新型汽车的同时,几乎所有的人眼里露出来的都是羡慕,当然也有人在羡慕中透露着忌妒。有人心里就在想:“哼!我就是有东西也不会让你拉。”当然,也有人心里想:“今后有什么东西就可以让朱老二帮拉了。熟人熟事的,他也不可能收我的钱。”这后一种人的想法,是中国老百姓中最普遍、也是非常典型的一种心理。讲人情不讲效益,既是中国的特色,也是最大的中国国情。同时,也是中国普通老百姓几千年的处事原则:“熟人好办事”。
慢慢地,因为知道朱世寿买车的人多了,梁家坝周围乃至龙台镇周围,有人家有东西确实需要用汽车拉时,就会想到朱世寿。在那个时候汽车还非常少,农村里最常见的交通工具就是架架车,但就是架架车也不多。后来有了自行车,但能够买得起自行车的家庭同样不多。人们有大件物品需要搬运时,基本上都是肩挑人抬,能够用架架车的都少。现在有了汽车,有人图快捷方便,也就开始找汽车拉了。因此,朱世寿的生意渐渐地也就好一些了。但农村里拉货的毕竟还是少数,多数时候朱世寿还是在县城里转。无论是在县城转,还是在其他场镇上转,只要有他觉得好的东西,朱世寿都会买一些给家里,当然多数是吃的东西,用的东西买得并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