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书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清穿之温僖贵妃的咸鱼日常 > 第95章 95

第95章 95(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从木兰围场回来, 入京时就已经是十一月底了,之后又料理一些琐碎小事,日子过得极快, 一晃就到了十二月中, 要准备过年了。

贴对联、扎稠花、挂灯笼、贴门神,放炮竹,年味是一天比一天浓。

康熙封了玉玺,也暂时放下手里头的事, 打算过一个轻松惬意的年。

去年因为平定三藩, 全国各地都减免税赋, 国库里没收上来多少银子, 康熙便把今年的冰嬉大典停了, 让内务府不必再筹备, 节省点银子。

结果除夕当天,康熙跟大臣们吃完团年饭, 才散席, 就收到了八百里加急的奏报。

一看是福建发来的, 十有扒九跟台湾有关系,康熙立马打开。

奏报是姚启圣和施琅联名上奏的, 难得见到两人有意见统一的时候。

但看完奏报,康熙眉心紧紧拧在一起。

台湾郑氏自知无法和朝廷抗衡,便将注意打到西洋人身上,跟来往的船只交易, 用岛上的产出和西洋人置换火铳、大炮还有船舰。

康熙是知晓西洋人的大炮有多凶猛的。

当年太组皇帝攻打锦州时,就曾被西洋人的红衣大炮重伤, 数月未愈, 不到一年便病逝。

他不敢小觑, 所以重用南怀仁,让其在工部研发各种大炮,并亲自去福建督造。可南怀仁只有一个,精力有限,研发的武器有限,哪里比得上对面直接和西方人交易所得的种类齐全。

施琅和姚启圣也明白此事的严重性,都说台湾之事不能再拖,以防对方壮大,日后更难克服,故而请求朝廷增援。

康熙立刻派人将大臣们请回来商议。

这个除夕夜,皇帝和朝臣都没能跟家人团聚,而是在南书房紧张的谋划,直到天亮,方才商定出一个结果。

康熙让众人在乾清宫小憩片刻,自己则是前往各殿拜祭,又将玉玺取出。

下午,他那道让广东、江西、浙江三省全力支援福建的圣旨,盖过玉玺后,被八百里加急发往沿海四省。

*

京城离沿海距离遥远,又没有顺风耳这样的神器能随时探听消息,即便再担心,也无济于事,圣旨发出去后,康熙便安心过年。

跟往年一样,先抽半日陪太皇太后、太后闲话家常,再抽半日去各宫主位那坐坐,关心关心孩子们的成长。

不过,他晚上宿在了永寿宫,让后宫一众人惊掉了下巴。

初一这样的大日子,尤其是正月这么特殊的月份,皇上居然宿在贵妃那?这是要准备立后了吗?

要说谁最难受,必然是皇贵妃,她的位置实在是太尴尬了,皇贵妃位同副后,就能差那么半步距离,皇上却要安排旁人上午?

之后,她的心情便有些郁郁,还病了一场。

听说她病了,康熙前去探望。

即便没有夫妻情分,但好歹是他的表妹,总有几分亲戚情谊的。

看着佟氏苍白的脸色,他拍了拍她的肩膀,出言安抚:“表妹莫要忧思,好好养病,争取早日康复。胤禛还小呢,你不想看他出宫开府、成家立业?”

皇贵妃的眼里恢复了亮光,皇上的意思是,是打算改胤禛的玉碟,正式将他过到自己的名下吗?

这才对嘛,胤禛那么好的孩子,德嫔不配。

去年从畅春园回宫后,胤禛去探望德嫔,德嫔却一个劲的说胤禛白眼狼,没到皇上跟前给她求情复位。

德嫔怎么就不想想,皇帝与嫔妃的事情,他一个小阿哥能插得上嘴。

康熙知晓她心里想的什么,愿意满足她,但又怕冲喜过头,将她冲没了,遂说:“咱们先养好病,再说其他的。”

皇贵妃点点头,心头充满了希望。

宠爱和后位,她是不稀罕了,她只求有个孩子,将来也过上含饴弄孙的日子。

过了半月,皇贵妃的身子痊愈了。

虽说康熙没把胤禛的玉碟改了,但皇贵妃觉得自己能等到改玉碟的那天,身体倒没再受影响。

此时已是二月份,雪天渐渐少了,天气有了回暖的苗头。

又过了十来日,冰雪开始消融,草木冒出一点嫩芽,春天的气息悄然而至。

康熙带着胤礽和胤禔两个孩子出宫举行耕藉礼,结束的第二天,又带着宗室子弟、王公大臣,前往畅春园,翻了一天的地。

去年,玉蜀黍和番薯的收成都很不错,但跟江南等地的收成相比还是有差距,所以今年要继续试种,还要扩大区域。他准备把内务府名下的皇庄、还有直隶府治下的县内也都种上这两种庄稼。去年不是派了那么多青壮年来学习吗?正好让他们回去指导村子里的人种,再让翰林院的庶吉士下去走访记录。

学徒跟着老师傅学东西,自然是教什么学什么会什么,但师傅不在身边的时候,问题就全都暴露出来,那才是考验学徒本事的时候。

趁着江南老农在,有问题了就及时解决。

还有各地的土壤肥厚不一、气温不一,也不知会对庄稼的收成有多大影响。

康熙决定让庶吉士们这些问题和解决措施记录下来,编撰成册子,等日后把这几种粮食向全国推广时,一并发出去,降低人力成本。

地翻到一半时,便该埋种子了,康熙也拿出了自己珍藏的“仙稻”种子,让人在畅春园精心种下,期盼这“仙稻”能继续早熟、高产。

两三场春雨后,大地彻底回春,种子们也出了芽,待春风一吹、阳光一照,长得极快,三五日的功夫,便成了青绿色,展露出蓬勃的生机。

康熙带着蓁蓁出宫踏青,选的便是畅春园。

正好这时候桃花堤的桃花开了,十里桃林,落英缤纷,甚是美丽。

**

傍晚回到宫里,康熙又收到了来自福建的奏报。

台湾岁饥,一石粮从原先的三两银涨至六七两,民间有饿死者数百人,岛上有五六起土匪袭击官府盗粮的事件,百姓们也跟随土匪,与郑军僵持。

施琅请朝廷再派增援,打算集中兵力,趁着郑氏内外交困时,速战速决。

姚启圣也支持,认为等战事结束,朝廷对台湾地区的民众派发救济粮,可以此收复民心。

康熙在这份表奏折上批“可”,随即让梁九功请议政大臣到南书房商议细节。

商量完,君臣俱是意气风发,彷佛明日就能听到台湾收伏的好消息。

康熙实在高兴,跟梁九功说,又觉得不得劲,故而都亥时了,还是去了永寿宫,将睡熟的蓁蓁唤醒,说了此事。

蓁蓁其实不是很明白这件事的重要性,但她知晓康熙一直在为这件事的成功而努力,苦心经营多年,也为他感到由衷的高兴。

并且台湾收副后,颜珠也能回来了,背井离乡都四年了呀。

康熙跟她分享完,才觉得舒坦。

“睡吧。”

康熙是真的困了,白日里奔波,晚上一直在商议谋划,这会儿一闭眼就呼吸均匀,彻底睡熟。

他是睡熟了,但蓁蓁睡得好好的,被他叫醒,又没了睡意,脑子东想想西想想,还真想出了点什么东西。

翌日傍晚,康熙再过来时,她便说了自己的想法。

“皇上,既然对岸的百姓缺粮,皇上何必要等收复后才去赈济呢?等到那时不知有多少人已经被饿死。”

康熙叹了口气,“朕何尝不知赈灾应当及时,只是此时他们仍属于郑氏管辖,朕救济他们名不正言不顺。

更何况,即便将米粮运上了台湾岛,也难以保证那些粮食是到了百姓手里还是郑家军手上?”

惆怅完,他见对面人俏皮一笑,不禁问道:“瞧你的模样,可是有了什么好主意?”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