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八章 张汤的软肋(2 / 2)
言毕,杨川扭头就走,似乎懒得理会这个顽冥不化的家伙。
张汤呆在原地,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思量许久,却终于还是差人将小水磨和研磨豆子的秘法送回长安城……
……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冰雪融化,种子发芽,眼看着渭水两岸的垂柳一天比一天饱满、柔软,杨川终于开始行动了。
上游的积雪融合,让渭水变得凶猛起来,波涛汹涌,宛若一条大河之奔流。
杨川选了一个葫芦口的地形,开始让人开挖沟渠,同时,还从秦岭北麓搬来一些大石头,全部堆在岸边备用。
因为庄子上人手不够,杨川直接让曹襄想办法调集三千工匠和仆役过来,帮他开挖沟渠、搬运石头,忙得一塌糊涂。
与此同时,他自己却与堂邑父等人,打制了一大批锯子、斧头、大铁锤、凿子等工具,并顺手打制了几百根铁条。
然后,便领着两三百名工匠,教他们制作‘架子车’。
这种架子车的构造,其实与草原人的‘勒勒车’差不多,只不过,因为是用来搬运木料的,所以,设计上就更加简单实用,一次能搬运两根大木料。
让工匠们目瞪口呆的,却还是这位‘杨氏家主’的豪横:所有架子车的轮毂和辐条,全部使用最好的精铁打制!
要知道,眼下的汉帝国,无论金银铜铁,只要你有一座熔炉、几个模具,这些玩意儿可是都能直接铸造成钱币的……
当然,最让工匠们吃惊的,却还是杨川家的锯子、斧头等伐木工具,还真特娘的好使,锋利耐磨有韧性倒在其次,关键是这些工具的设计看似简单,使起来却又极顺手。
工具给力,伐木、开采石料的速度自然翻了好几倍。
此外,杨川令人在渭水上游二三十里外伐木、开采石料,让所有人都百思不得其解,觉得杨氏家主的这个决定欠考虑。
因为,杨川封地上也有很多大树,距离秦岭北麓山脚下,也不过七八里之地,就是搬运起来也近了好多。
就连曹襄也忍不住骂道:“杨川,你为了不砍伐自己封地上的树木,竟然让匠人们跑到上游二三十里的山上去伐木,这也太抠门了吧?”
对于曹襄、匠人们的质疑,杨川恍若未闻,已然我行我素。
眼看着近千根巨木有了着落,石料开采、储备也差不多了,杨川便让匠人们用碗口粗细的松木,在渭水岸边扎起了木筏,并让堂邑父弄来几百个羊皮囊袋。
羊皮囊袋吹得鼓胀后,用羊毛绳子扎紧口子,便可以绑在木筏上以增加其浮力……
这时候,有人终于看出了杨川的想法。
“军侯这是要借羊皮囊袋,增加木筏的漂浮之力,然后,往下游运送木料、石料?”一直都没什么存在感的张汤双手拢在袖中,若有所思的问道。
杨川笑了笑,道:“看看,这世上很多事情,你得学会变通,困难的事情往往会变得容易起来。
就比如你张汤吧,若是真的弄懂律法的真意,学会变通、乃至融会贯通,可不就是大汉一等一的良臣么?”
张汤冷哼一声,转身就走。
杨川哈哈大笑:“张汤,我给你母亲送了豆腐制作秘法,作为交换,把你儿子张安世送来给我杨川当干儿子,如何?”
张汤走得更急了。
七八个呼吸后,他便远远的离开杨川,站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上,背负双手,极目远眺,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看来,张汤的软肋有两样:一个便是他的老母亲,另一个便是他寄予厚望的儿子张安世……
“杨川,你这法子真管用?”听了张汤的话,曹襄似乎也明白了一些,忍不住问道。
“自然管用啊,”杨川指着那些绑在木筏上的羊皮囊袋笑道,“十几个羊皮气囊绑在一起,能在大河上搬运一两千斤重物,在有些河道里,比舟船还管用。
而且,羊皮筏子携带方便,不显山不露水,到了河边令人吹胀捆绑在一起,不就是一些极好的运输工具?等你将青盐生意交给你舅舅,搞搞运输、贩卖鱼虾什么的,可不就是一条挣大钱的路子?
这个法子,卖你一斤金子,不贵吧?”
曹襄侧头想了想,点头:“好,成交!”
“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人与禽兽的最大区别之一。”杨川随口说出一句‘名言警句’,也想一并卖给曹襄。
这一次,曹襄却有些不愿意,这货觉得这句话太过直白,缺乏诗词歌赋的那种韵律美感,装逼效果会大打折扣,竟是连一两金子都不愿意掏。
杨川也不勉强,顺手卖给他几句“大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收获了好几声赞叹与五十头耕牛。
他也渐渐摸清曹襄这厮的‘审美品位’,只要气势足,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和适当的人物面前,大声吟哦出来,装逼范儿十足,便一定是好诗,肯定能卖上一个好价钱。
当然,现在还有太多的活儿等着他去做,要不然,静下心来,光是编写一部‘汉诗三百首’,估计就能挣不少金子……
最近的状态不错,那种娓娓道来的、讲故事的感觉又回来了。
第一次写书,对节奏的把控没什么经验,感谢读者老爷的理解与支持,厨子拜谢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