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最后的文明之心(1 / 2)
在不周山以东的广阔平原上,出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观。
这片平原上原本种植着绵延的麦田,偶尔几株老树耸立,典型的冲击原景观。
但自从陨石雨来临,这里发生了巨变。
数万块陨石坠落在这片平原上,大地顿时乱了套。
起初,每块陨石坠落时都会在地面掀起一个小坑,地面被颠乱得面目全非。
后来,这些陨石坑越积越多,最终合并成一个巨大的盆地。
盆地不断填充着雨水和陨石,渐渐形成了一个浩瀚的湖泊。
这个新的湖泊面积超过一百平方公里,波光粼粼。
湖水呈现出奇特的银白色,因为陨石中含有稀有的特殊元素。
平静的湖面倒映着天空,仿佛一面澄净的明镜。
然而,就在这银白色的湖水中,突然出现了惊人的变故。
原本平静如镜的水面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不规则的空间裂隙。
这些裂隙中涌现出强大的空间力量以及海水,将周围的湖水挤开,扩大了本就广袤的水域。
裂隙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大,银白的湖水不断被推向四周,形成滔天的巨浪。
陆地被空间之力迅速推开,湖泊迅速成为了一个面积达到几千平方公里的巨大海洋。
海水中到处都是汹涌的漩涡,还在不断扩张之中。
这股来自异界的空间力量似乎无穷无尽。
东边陆地已经已经所剩无几,圆形的地面被空间撕扯,慢慢变成一条东海岸线,整个地区都变成了汪洋大海。
海面上依稀可见最后的几座山峰露出水面,像海中挣扎的孤岛。
这场超自然的浩劫仍在继续,海洋的边界还在不断扩大。
随着海域的不断扩大,原本宁静的海面也变得愈发动荡。
各种激烈的漩涡像恶魔的眼睛,在海面张开血盆大口。
海水发出惊悚的轰鸣,巨浪如山崩海啸。
即使最坚固的礁石也在狂风巨浪下粉身碎骨。
海底的景象更加诡异恐怖。原本光滑的海床此刻布满了怪异的裂缝,深不可测,其中涌动着混沌的能量。
海水接触到这些裂缝就会立即沸腾蒸发,巨大的气泡不断上浮,海面顿时白茫茫一片。
有的裂缝那么深,根本看不到底海水坠入其中,发出长长的回声,直到音波消失在无边的黑暗中。
似乎这些地底裂缝通往一个完全不同的次元空间,一个黑暗扭曲的异世界。
就在这时,裂缝中涌出一群生物!它们躯体扭曲,模样怪异,有如深海鱼类,又长着昆虫的眼睛和触须。
这些地底生物聚集成群,像黑云一样遮天蔽日,海面顿时一片阴影。
………
潮汐领主用水流聚集的触手轻轻拍打地面,发出一串啪啪的声响,向海底的古昊传达意识信息。
而古昊也接受到了潮汐领主的要求。
潮汐领主告诉他在东边已经出现了一片海洋,距离这里应该有一千公里左右。
而她需要虫族帮助潮汐文明开辟一条通往哪里的通道,不需要很大,只需要有两米直径就行。
这对于古昊来说虽然工程量不小,但也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
只要将挖掘虫运输到各个预定通道位置,分段施工连接,只需要半年左右就可以完成这项工程。
潮汐领主的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数以万计的巨型运输蜻蜓在地面上空翱翔,它们的翅膀发出“嗡嗡”的声响,卷起阵阵微风。
这些庞大的飞行生物用坚韧的絲线牵引着无数挖掘虫,把它们运送到指定的峡谷处。
到达目的地后,运输蜻蜓松开牵引绳,数十头挖掘虫便如同空投一般砸在地面。
它们落地后迅速挖出一个个巨大的坑洞,然后钻入其中继续挖掘。
峡谷两侧的岩壁很快出现了无数密密麻麻的洞口,隆隆的挖掘声在海底回荡。
挖掘虫们用强健有力的下颌不断啃咬岩石,一点点扩大着通道。
与此同时,新的运输蜻蜓又带来了更多的挖掘虫。
它们接替疲惫的同伴,加入到这场大规模的挖掘工程中。
岩石碎屑与泥土从洞口喷涌而出,很快在海底形成了一个个小山包。
在虫群网络的指挥下,上百只挖掘虫轮流工作,夜以继日地挖掘通道。
这场大规模的挖掘工程悄无声息地在海底进行着,远离人烟,避开了其他领主的视线。
这些荒野或者峡谷处于无人问津的区域,四周荒无人烟,鲜有生物只经过。
数万虫群正在日夜不停地挖掘着,冰冷的岩壁正在一点点崩塌。
与此同时,在遥远的西域,最后一位试炼领主周围,保护他的军团也开始逐渐地撤离。
因为得知了虫族已经被潮汐文明压制的消息,并且不周山争夺核心区域的压力越来越大。
原本驻扎在试炼领主要塞四周的虫群军团,接到命令后迅速收拾战争物资。
白天,要塞周围看似一切如旧,夜幕降临,又有大批战争机器翻山越岭,朝不周山进发。
经过数月时间的秘密转移,保护试炼领主都军团几乎大部分的军力都被悄悄投入到了西南方的不周山一带。
这里是各方势力必争之地,一场大决战即将来临。
负责警戒和岗哨的小股部队仍维持原样,试图掩人耳目。
潮汐领主的身影突然出现在虫族主宰古昊的脑海中,用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心灵对话传达着信息:
“禁忌领主你一直在找的机会就在眼前。我刚刚得知,试炼领主周围的防守力量已经陷入空虚,只留下了一小部分兵力进行表面防守。”
“这正是夺取藏在要塞深处的文明之心的大好时机。”
“趁现在高阶文明领主毫无防备之时出其不意攻入要塞,完全有机会夺取文明之心。
“不过行动要迅速,你不能错过这千载难逢的良机,一旦那些领主回过神来,你再难有夺取文明之心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