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书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始皇帝 > 第342章张耳:我要当赘婿(1/2)

第342章张耳:我要当赘婿(1/2)(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在水稻中,一分钱一分货。

双季稻,稻米的亩产高,远远高于单季稻。

可相应的,双季稻的稻米口感上,不如单季稻;耗费的人力,也是大于单季稻;对于土壤肥力的损耗,也是远远在单季稻之上。

双季稻,靠着种植次数多,从而提升粮食亩产,仅仅是一茬的产量,是远远不如单季稻的。

很多农民在种地的时刻,也是直接把双季稻,改为单季稻。

在粮食充足的时代,民众食用的多数是东北的单季稻,至于双季稻,杂交水稻等几乎没有人食用;在粮食多余,粮食丰富的时代,双季稻,杂交水稻等多数用来当饲料,饲养动物,从而提供大量的肉类,让民众食用。

只有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双季稻,杂交水稻等,才是救命的口粮。

到了粮食危机的时刻,口感已经不重要了,能吃饱肚子巨不错了。

很多东西可以不用,可不能没有。

赵政说着杂交水稻,说着双季稻的概念,讲述其中的逻辑。

寡妇清听着,眼睛也是随之明亮起来。

从这里面,看到了潜在的巨大的市场。

商人被人鄙视,就是因为商人只是加速货物流通,只是加速财富运转速度,并在这个运转过程的当中,直接把底层民众的钱财,剥夺到了自己手中。

商人众多的国家,必然是贫富差距巨大,必然是社会矛盾尖锐。

很多国家的君王,皆是防备和敌视商人。

商人多,国必乱。

正是如此,商人遭遇历代的君王敌视。

在很多君王眼中,商人与赘婿,罪犯等,属于一个级别。

那些顶级的大商人,出入的时刻与王侯并列,经常行走在庙堂当中,似乎地位很高。

可在君王眼中,依旧与肥猪没有什么区别。

经商的最高境界,就是当官。

吕不韦当官之后,还经商吗?

早就不经商了。

寡妇清也感觉到了危机感,时刻想着转型,想得到君王的认可,眼前培育杂交水稻,杂交小麦,乃至是寻找双季稻,似乎是不错的突破口。

“妾身明白了!”

寡妇清说道。

赵政说道:“这些在南方,在潮湿炎热之地,可能寻找到,这需要你辛苦了!”

寡妇清点头。

又是叮嘱了一些事情,两人相互看了一眼,再次变得火热起来,战斗也是随之爆发。

……

秦国在剧烈的变化,在疾风暴雨的行动,在清理贪官,在清理新的五蠹,对于内部的污垢在大范围清洗。

因为清洗的过于猛烈,贪官污吏的数量有些多,导致一部分地区的政务出现了瘫痪,然而也没有什么大不了了,民众还是安稳的过日子。

很多秦吏以为,没有官吏进行管理,民众可能不会过日子,不会种田,不会这个,不会那個,陷入天下大乱当中;可现实是,没有秦吏管理民众,民众也会种田,也会这个,也会那个,天下没有大乱。

至于地方县衙的瘫痪,导致粮食收不上来,也是小事情。

大秦实行三年免税,五年免税等,就是为应对这种情况,既然收不上来,那就不收了。

只要不打仗,朝廷即便是少收税,不收税,也能维持下去。

抛开战争这个大头,朝廷花钱的地方很少。

官员发工资,秦王修建宫殿,秦王享受,又是能花掉多少钱。

在经历清洗,铲除大量的贪官污吏后,秦国的民众发现收税少了,官员的态度变好了,各种压榨,各种杂税等几乎没有了。反而那些贪官污吏,那些被不良商人侵吞的耕地,尽数的吐了出来。

给予那些缺地,或是少地的民众,分着耕地。

很多民众欢呼起来,大叫秦王英明。

什么都是假的,唯有发地是真的,

只要给民众发地,民众一辈子记得秦王政的好。

上层的风云在变化,在逐步的影响,并改变着底层的民众。

而在赵地,在邯郸郡、代郡、巨鹿郡等地区,在经历了分发耕地免税少税之后,赵地民众的脸上露出欢喜之色,第一年勉强不饿肚子,第二年可以半温饱,第三年可以温饱了。

随着温饱的解决,民众对于秦国的归属感,也在加强。

对于那些县令,那些亭长,那些食邑主等的抵触,也在不断下降着,反抗力度在不断降低。

至于那些残留的贵族,在不断反抗秦吏,想要上演田单的逆袭,再次恢复赵国,完成复国梦。

可是随着赵地民众,开始吃饱饭,所谓的抵抗越来越弱了。

后世有国家的概念,国在前,家在后,更是提倡国家是全民的,全民应该为国家而奋斗,为国家而努力。可在当今的战国时代,有的只是家国天下,家在第一,国在第二,天下在第三。

民众眼中,只有家,没有国。

民众只是想着保护家,而不想着保护国。

赵国,是赵王的赵国,是权贵的赵国,可不是庶民和黔首的赵国,赵国也不需要庶民黔首去热爱。

此刻,赵地民众归心谈不上,可也放弃抵抗秦国,进入咸鱼状态。

在其他的魏国,韩国、齐国,楚国、燕国等,本在惶恐不安,深恐变为下一个赵国。

可随着秦国的休养生息,进入咸鱼状态。

其他五国,也是欢呼起来。

又是能过安稳的一年。

……

魏国,大梁城城外。

煊赫大梁城,依旧是繁华而热闹。

依靠黄金水道,借助这里的商业贸易,不断的赚取钱财,魏国五层的财政来自商业税收。

这里进进出出的人群众多,川流不息的货物,连绵不绝。

繁华和热闹,成为这里的主流。

大量的货物进入这里,停泊在这里,又是以这里为中转站,流通到了天下各国。

大梁城外,在一片柏树林茂密,这里的绿荫众多,可方圆十里的范围,却是没有一个樵夫前去砍柴。因为,这里是信陵君的墓地,这位君上已经去世十年多了,可威名依旧在天下流传。

在魏国,名声显赫,黔首庶民可能不知道当今魏王叫什么,做国什么事情,却是知道信陵君叫什么,做过什么。

就连当初秦人打到大梁城,秦人想要砍柴烧火。

可听到这是信陵君的墓地,立刻退去,禁止秦人这里砍柴。

岁月在流逝,树到湖松散。

随着信陵君的去世,他的门客也是陆续散去,各自寻找出路,寻找新的主君,为了混饭吃,一切不寒碜。只有少数的门客,在这里为信陵君守护墓地,算是最后的坚持。

在这里,有一个守陵人,名为刘邦。

此刻,刘邦正在读书。

在这里,有着信陵君遗留的诸多书籍,刘邦一边在守陵,一边在读书。

张耳问答:“孙子兵法,可读了?”

刘邦说道:“读了!”

张耳问道:“记住多少?”

刘邦说道:“大部分忘记了!”

张耳问道:“吴起兵法,可读了?”

刘邦说道:“读了,可多数忘记了!”

张耳又是问道:“那六韬呢?”

刘邦道:“读了,也多数忘记了!”

张耳笑道:“忘记就好,打仗的时刻,没有谁是抱着兵书打仗。打仗的时刻,是靠着感觉,而不是兵书。你现在能力差不多了,若是从军,可为千夫长,然而没有啥用,当兵需要关系人脉,更是需要背景。”

“没有背景,却是去当兵,这是炮灰。学兵法,也是无用!”

刘邦说道:“说不得,我未来成为大将军!”

张耳听着,笑道:“拜见大将军,等到你成为大将军,一定要提携小弟……哈哈……”

说着大笑起来。

刘邦也是大笑起来。

也是觉得自己天真可爱!

真以为我努力了,就能从小兵成为大将军,成为彻侯。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