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书阁
会员书架
首页 >美文同人 >中国各地风土人情收录 > 第153章 民士达833394的前世今生

第153章 民士达833394的前世今生(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破局诞生:冲破国外技术封锁

2009 年,民士达在烟台市国资委的主导下应运而生,其诞生的使命便是打破芳纶纸领域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彼时,芳纶纸作为一种高性能材料,在全球范围内仅有少数几家企业掌握其核心生产技术,美国杜邦公司更是凭借先发优势,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技术封锁和高额定价让中国相关产业的发展面临重重困境。

民士达的成立,无疑是在荆棘中踏出一条血路。公司组建了一支由行业专家、技术骨干组成的研发团队,他们深入研究芳纶纸的生产工艺,针对纤维分散、湿法成形、高温整饰等关键技术难题展开攻关。在纤维分散环节,研发团队通过反复试验不同的分散剂、调整分散工艺参数,最终成功解决了芳纶纤维亲水性差、难以在水中均匀分散的问题;在湿法成形过程中,他们创新性地采用了特殊的成形设备和工艺,实现了短切纤维和沉析纤维的均匀混合,确保了纸张结构的稳定性;而在高温整饰阶段,团队通过对温度、压力、时间等多因素的精确控制,成功提升了芳纶纸的性能指标。

经过无数次的试验和失败,民士达终于在 2009 年成功突破了芳纶纸生产的 “卡脖子” 关键技术,成为国内第一家实现芳纶纸规模化制备的企业。这一突破,不仅填补了我国芳纶纸产业链的短板,更让中国在全球芳纶纸市场中拥有了一席之地,开启了国产芳纶纸替代进口的新篇章。

成长之路:技术与市场的双轮驱动

(一)技术深耕,奠定行业地位

在打破技术封锁后,民士达并未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将技术创新视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从 2018 - 2023 年,公司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费用从 680 万元一路攀升至 2000 万元 ,研发费用率始终维持在 6% 左右,这一比例在同行业中处于较高水平,彰显了民士达对技术研发的重视与决心。

持续的投入带来了丰硕的成果。截至 2023 年底,民士达已拥有 20 项发明专利和 16 项实用新型专利,这些专利涵盖了芳纶纸生产工艺的各个环节,从纤维处理、纸张成形到后处理加工,每一项专利都是对技术难题的攻克,对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提升。例如,公司研发的 “一种三同轴狭缝喷嘴” 实用新型专利,集喷丝、摆丝、均匀开纤功能于一体,无需配合额外的牵伸装置、摆丝盘或静电开纤装置,通过不同流速的内外层牵伸气流的牵伸和铺展作用实现了均匀的开纤和铺网,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不仅如此,民士达还积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截至 2023 年底,已参与制定了 22 项国家标准。在芳纶纸行业,标准的制定不仅是对企业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企业在行业中话语权的象征。通过参与标准制定,民士达将自身的技术优势转化为行业规范,引领着整个芳纶纸行业的发展方向,进一步巩固了其在行业内的技术领先地位。

(二)市场拓展,营收利润齐升

随着技术实力的不断增强,民士达在市场拓展方面也取得了显着成效。回顾 2013 - 2023 年这十年间,公司营业收入从 6785.52 万元增长至 3.40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 18.02%;归母净利润从 1033.76 万元增长至 8163.39 万元,年均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 23.50%,营收和利润的双增长,充分展示了民士达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和良好的发展态势。

在国内市场,民士达凭借着国产替代的优势和稳定的产品质量,迅速占据了主导地位。其芳纶纸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电气、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等多个领域,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的首选供应商。在航空航天领域,民士达与中航集团紧密合作,为国产飞机提供高性能的芳纶纸蜂窝芯材,助力我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在轨道交通领域,公司与中国中车合作,为高铁、动车等提供优质的芳纶纸产品,用于车厢内饰、牵引电机和牵引变压器等关键部件的绝缘材料,保障了轨道交通设备的安全运行。

在积极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民士达也将目光投向了海外。通过参加国际展会、与国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等方式,公司产品逐渐走向国际市场。目前,民士达的海外收入占比稳定在 30% - 35%,销售区域覆盖欧洲、美洲、亚洲等多个地区,客户涵盖瑞士 Abb、德国西门子、法国施耐德、松下电器等国际知名企业。公司通过不断优化产品性能、提升服务质量,满足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客户的需求,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市场份额。

当下辉煌:产能与应用领域齐头并进

(一)产能扩张,规模效应凸显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民士达积极通过募投项目拓展产能。目前,公司芳纶纸理论产能为 3000 吨,实际产能约为 2400 吨 。随着募投项目的推进,一条新增 1500 吨产能的生产线计划于 2025 年年中建成,届时公司芳纶纸理论产能将大幅提升。预计 2024 - 2026 年,公司实际产能有望分别达到 2400 吨、3120 吨、3360 吨,产能的逐步释放将带来显着的规模效应。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