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鲈鱼(2 / 2)
外形特征 加州鲈鱼体延长而侧扁,稍呈纺锤形,横切面为椭圆形。体高与体长比为1:3.5-4.2,头长与体长比为1:3.2~3.4。 头大且长。眼大,眼珠突出。吻长,口上位,口裂大而宽,为斜裂,超过眼后缘,颌能伸缩。颌骨、腭骨、犁骨都有完整的梳状齿,多而细小,大小一致。 全身披灰银白或淡黄色细小栉鳞,背部黑绿色,体侧青绿。体侧沿侧线附近常有黑色斑纹,从吻端至尾鳍基部有排列成带状,腹部灰白。 第一背鳍9根硬棘,第二背鳍12~13根鳍条,臀鳍3根硬棘,10~12根鳍条,腹鳍1根硬棘,5根鳍条。 已知养殖最大个体长75厘米,重9.7公斤。在江河中垂钓所获最大个体长82.7厘米,重10.1公斤 自然分布 自然分布于北美洲美国中部、东部至墨西哥北部的淡水流域。 80年代引入中国大陆广泛养殖,部分地区在水库等半开放水域放流鱼苗,从而进入自然水体。[14] 根据钓鱼论坛中垂钓爱好者们的反馈,中国大陆南至广东,北到辽宁的自然水体中,都有大口黑鲈的野外种群存在。 作为引入物种,其生态影响尚未得到评估。
在自然环境中,大口黑鲈喜栖息于沙质或沙泥质,混浊度低且有水生植物分布的静水环境,[2] 如湖泊、水库 大口黑鲈 名副其实的大口 的浅水区(1到3米
水深)、沼泽地带的小溪、河流的滞水区、池塘等,尤喜群栖于清澈的缓流水中。一般活动于中下水层,常藏身于水下岩石或植物丛中。[2] 不耐低温,在水温1~36c范围内均能生存,10c以上开始摄食,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c。水溶氧量要求每升在1.5毫克以上,比鳜鱼耐低氧能力强。 有占地习性,活动范围较小。性情较驯,不喜跳跃,易受惊吓。幼鱼爱集群活动,成鱼分散。[2] 食性 以肉食性为主的鱼类,掠食性强,摄食量大,成鱼常单独觅食,喜捕食小鱼虾。[2] 当水质良好、水温25c以上时,幼鱼摄食量可达总体重的50%,成鱼达20%。[2] 食物种类依鱼体大小而异。孵化后一个月内的鱼苗主要摄食轮虫和小型甲壳动物。当全长达5-6厘米时,大量摄食水生昆虫和鱼苗。全长达10厘米以上时,常以其他小鱼作主食。当饲料不足时,常出现自相残杀现象。 在适宜环境下,摄食极为旺盛。冬季和产卵期摄食量减少。当水温过低,池水过于混浊或水面风浪较大时,常会停止摄食。[2] 繁殖 1周年以上性成熟。2~7月间产卵,4月为产卵盛期。繁殖的适宜水温为18-26c,以20-24c为好。初重 观察侧线黑带、第一第二背鳍、胸鳍腹鳍臀鳍 1公斤的雌鱼怀卵4-10万粒,为多次产卵型,每次产卵2000-粒。[2]
平时雌雄鱼难以辨别,到了生殖季节,雌鱼体色较暗,鳃盖部光滑,胸鳍呈圆形,腹部膨大,体型较粗短,生殖孔红肿突出;雄鱼则体长,体色稍艳,鳃盖部略粗糙,胸鳍较狭长,生殖孔凹入。 可在池塘中自然繁殖,产卵前,雄鱼在池边周围较浅水处用水草或根茎筑巢,巢穴深3~5厘米,巢直径30~50厘米,距水面30~40厘米处,雄鱼筑好巢后便在巢中静侯雌鱼到来。雌雄鱼相会后,雄鱼不断用头部顶托雌鱼腹部,使雌鱼发情,身体急剧颤动排卵,雄鱼便即刻射精,完成受精过程。雌鱼产卵后即离开巢穴觅食,雄鱼则留在巢穴边守护受精卵,不让其他鱼类靠近。受精卵略带粘性,粘附在鱼巢的水草上和沙砾上,待鱼苗出膜可以平游以后,雄鱼才离开巢穴觅食,孵化时间一般为5~7天。 刚孵出的鱼苗体近白色半透明,全长7-8毫米,集群游动。出膜后第三天卵黄吸收完后即开始摄食小球藻、轮虫,以后摄食小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生物。在天然水域,孵出1个月内的鱼苗仍集群受到雄亲鱼的保护。
河鲈--生物学上的鲈鱼 按照生物学的定义,只有这种河鲈才能被直接称为\"鲈鱼\"。 在国内,河鲈只在xJ有自然分布种群。 因为其身体两侧各有五道黑色的竖纹,所以俗称\"五道黑\"。 别称:赤鲈、五道黑。
松江四鳃鲈 别称:四鳃鲈鱼、松江鲈鱼,是国家II级保护动物。
鲈鱼曾是我国渤海、黄海及东海沿岸很常见的食用鱼类。近数十年来,工业有毒污水及农药、化肥等对江河河口入海口附近的污染严重,使此鱼难于进入河湖中索食、肥育和生长;其次捕捞过度和筑拦河坝等原因,已很少见。
“看来提早下手收集物种还是有必要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