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百四十三章中医药调理失音(一)(1 / 2)
失音(一)
[病案]徐某,一位42岁的中年男性,在1971年10月6日首次就诊。他一直以来身体较为虚弱,声音嘶哑已经持续了半年。开始时,他的声音只是微弱,但仍能勉强听到。然而,在经过中医、西医以及针灸等多种治疗方法后,病情仍未得到改善,反而声音越发低沉,严重时甚至完全失音。
患者的咽喉总是感到干燥,尤其是夜间,这让他感到非常不适。此外,他的大便呈溏薄状,每日有两次。他的面色发黄,身体消瘦,腰膝处感到乏力酸软。在舌头上,他呈现出红色,舌苔呈现淡黄色,脉象细弱。
经过检查,医生发现徐某的咽喉部分出现慢性充血和增厚现象。经过西医诊断,徐某被确诊为患有慢性喉炎。
[治则]清滋肺阴,宣肺开音,健脾固肠。
[方药]北沙参12克,炒生地12克,石斛12克,枸杞子9克,桔梗9克,牛蒡子9克,芦根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熟诃子9克,乌梅9克,木蝴蝶9克,凤凰衣9克。服3剂,发音稍有改善,大便较稀。上方去牛蒡子,加麦冬9克,甘草3克。再服5剂,声音复常,咽喉粘膜充血增厚现象消失,大便已成形。以后服麦味地黄丸巩固疗效,随访一年未见复发。
[评析]失音与肺、肾关系密切,《类证治载》曰:“肺为音所自出,而肾为之根,以肺通会厌,而肾脉挟舌本也。”这句话揭示了肺和肾在发音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久病肺阴干耗,肺部功能减弱,同时脾失健运,胃肠功能不稳定的患者来说,失音症状的出现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在治疗失音的过程中,我们应以滋养肺阴为主,同时辅助健脾固肠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