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书阁
会员书架
首页 > >盗墓:父亲的笔记 > 第563章 盗墓笔记(3)

第563章 盗墓笔记(3)(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对于望气穴,笔记中总结了这么一句话:“春秋战国依山,秦汉大斗埋山岭,南北两朝选山腰,隋唐宋尸坡下挺。”这句话并不像前面有批注,它没有任何的注解而是工工整整的抄录在笔记中间。

我想这句话没有注解无非有两个原因,一是这句话通俗易懂,不需要注释;二是,这句话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眼下两个原因都有。对于上面的这句话,通俗的解释:墓葬依照原有的山势而言。西汉以及西汉之前的大墓,大多葬在山巅或者接近山的最高处。西汉后期的大墓常埋在山岭上,地势比东汉要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大多在半山腰上开挖。隋唐宋代大墓,一般埋在坡下。随着时代的推移,依次降低。

这很好解释为什么大墓的位置会越埋越低。古人对于位置的讲究比我们现在多多了,埋得位置越高,人的地位就越高。同样一块地方,先埋进去的肯定是祖宗,后埋进去的是孙子。祖宗都已经埋进去了,哪有当孙子的再把祖宗扒出来自己再埋进去的道理。先人的地位是绝对高于后人的,后人的位置自然而然就低了。还有一个原因,风水好的穴眼一共就这些,只会被人越用越少。前面人用过的墓穴即便不是自己祖先的位置,也不能扒出来再用。这是有讲究的,一处穴眼被占,只能另寻他出。久而久之墓葬的位置就会越来越低。根据这个秘诀,结合一些堪虞常识,很容易就找到对应年代的古墓。

在这一页的边上有很的字迹的批注。山上找墓应当在雨雪霁后,天气恶劣出来活动不容易被现。在雨后、雪后的天晴更加容易现古墓的踪迹。

古墓经过千百的风蚀和雨侵,地形地貌的改变以及历代人工取土的破坏,坟头的标志早就已经不见。这些古墓深埋于地下常人难以现,但是在地面潮湿以后,地面的高低起伏、坑堆立显。在一场雨或者一场雪以后,根据土壤的吃水情况差别、干湿变化,就可以看出哪里是人工夯实过的熟土,哪里是生土。

墓坑内的填土必然是经过处理的熟土。所谓的熟土是考古学的专用名词,意思是翻动过的土,一般被视为古人在此进行过翻土工程,为古人的墓葬或者建筑。在考古学和盗墓中的含义就是,如果在底层现了熟土,那就可以证明这块土地曾经被人使用过,或者,是古人的遗址或者墓葬等等。

生土就是自然界经过亿万年堆积,自然形成的原生土壤,也叫净土,它的颜色均匀,结构细密,质地纯净。熟土颜色不匀、结构参差。

根据生土和熟土的不同分布来断定墓葬的范围。古人在生土上挖出墓坑或者墓道、墓穴,下葬以后再将熟土回填。这样墓坑、墓道和墓穴的土就变成了熟土,因为它已经被人翻动过,改变了原来的结构和质地。

(本章完)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