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八章:峰回路转(1 / 2)
这武官气喘吁吁,一脸的倦意。
事实上,他是奉何岩的命令而来的,用的是急递铺的快马,何指挥早有明言,这封捷报,必须得抢先送达,那言外之意,倒是担心中官和巡检那儿率先送来了消息。
所以这武官没有丝毫的怠慢,连忙将手里的奏报递上去:“锦州大捷,诛鞑靼七千余……”
一下子,兵部了。
仿佛一下子,许多人都松了口气。
可这武官却是急得跺脚,亲自见了兵部右侍郎,低声道:“锦州的李善和王宝,也朝这里加急送了奏报了。”
侍郎一凛,顿时明白了这话里的深意,他淡淡地看了这武官一眼道:“尔在京师,好好歇一歇,到时,自会寻你问话。”
说罢,再不迟疑,正了衣冠,急匆匆的朝宫中而去。
………………
东厂……
一个档头,已是心急火燎的将奏疏送进了宫中去。
萧敬忙是拆开了奏报,顿时眼眸一抬,脸色大惊道:“这莫不是王宝冒功吧?”
这是萧敬的第一个反应。
可随即,他喜上眉梢。
这假的可能性不大,不然这王宝就是不想活了。
至于这份捷报的分量,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陛下正在为此事忧心呢。
十数万什么,心里却在不由的想,这方继藩,果然是忠良啊,这个时候还不忘太子。
“你说吧,朕想知道,太子和你想了什么主意。”
方继藩便道:“关外忠良,建立定居点,步步为营,彻底挤压鞑靼人的生存空间,汉人在关外多一个,鞑靼人的牛羊就少一头,此消彼长,天下再无鞑靼。”
听了方继藩的话,所有人的表情都不约而同的古怪起来。
弘治皇帝和马文升、刘健等人对视一眼,有点面面相觑。
弘治皇帝抚案道:“你但言无妨。”
方继藩道:“鞑靼问题的本质,不过是汉人无法出关而已,汉民为何无法出关定居?是因为成本太高,关外不产粮,若是聚集大量的人口,就必须依靠关内供粮,时间一久,不但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的结果,怕也不理想。”
方继藩顿了顿,接着道:“因而想要解决鞑靼,就先要解决大漠种粮的问题。”
弘治皇帝默默的在心里寻味了一番方继藩的话,倒是觉得有理,点了点头。